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丽江穿流而过 王仁贵摄/本刊
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日前在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拉开序幕。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丽江市玉龙县江边,看到一排排茂密的柳树。过去50余年为了防止洪水淹没土地,老百姓自发在江边种树。如今,这片“江边柳林”已达350多万棵。今年77岁、在江边种了40年树的和泽周说,要一直种下去。当地一位干部告诉本刊记者,“现在老百姓保护长江生态的想法很质朴,那就是不能把江水污染了,下游的人还要吃水呢。”
在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等地调研时,本刊记者了解到,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相关地方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保护与发展协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共同守护着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同时也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刚到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三股水村,便见到蜿蜒的金沙江如同一条巨型的黄色绸带飘落在群峰之间。两岸的青山与汛期黄色的江水形成巨大反差,满目的绿色越加浓烈。
丽江因金沙江三面环绕,以“金生丽水”而得名,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古籍三大世界遗产。
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告诉本刊记者,金沙江丽江段长615公里,约占长江总长的1/10,金沙江总长的1/4,有93条一级支流,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区位特殊、位置重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围绕着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1994年,玉龙雪山区域率先停止森林采伐;1998年,又全面落实天然林禁伐要求,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丽江的森林覆盖率由此从1998年的40.3%提高到目前的68.48%。近年来,丽江加大了对旅游景区、长江沿岸的生态保护。比如玉龙雪山每天限流1万人,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同属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昭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对本刊记者表示,作为长江上游、乌蒙山地区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区域,全市山区、半山区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6.4%,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土地石漠化程度15%。
昭通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进森林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国土绿化。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8.37万亩,封山育林53.71万亩。目前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874.5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5.66%,森林覆盖率35.78%,森林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建立自然保护区12个,总面积162.3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7%。
“昭通以长江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全市已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23.55万亩的基础上,2020年以前还将实施198.85万亩。”杨亚林说。
滇池,一度以“高原明珠”享誉海内外。拥有35条河道支流的滇池流域,不仅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云南省的经济重地。面积只有全省的0.78%,却承载了昆明80%、云南25%的经济产值。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滇池水质一度较长时期处在劣V类的水平。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滇池污染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500多亿元的投入之后,滇池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治污的前十年,滇池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污染的发展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第二个十年,滇池治理进入到流域系统治理阶段,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
如今,昆明进一步转变滇池治理理念,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遵循“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全民参与”的基本原则,系统推进污染治理。截污、退人、清淤、疏浚、引水等各种举措共同发力。比如,在昆明主城及环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17座雨污调蓄池和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从牛栏江每年补水滇池5.66亿立方米,接近滇池容量的1/3,有力促进了滇池的“血液循环”。
多年努力后,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终于在2016年实现了从劣V类到V类的提升,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突破,摘掉了“劣”的帽子。自今年起,昆明深入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这一行动将大力削减流域污染负荷,让滇池水更清,实现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突破。
生态补偿助推流域保护协同发力
好山好水酿好酒。赤水河这条“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河流,酝酿了茅台、郎酒、泸州老窖、习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因此也被誉为“美酒河”。
作为国内唯一一条没有被开发、被污染、被筑坝蓄水的长江支流,赤水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生态价值弥足珍贵;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优质白酒产区,赤水河沿岸地区数千家酒企,为中国白酒产业贡献了数千亿产值,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以生态立身的制造业产业群。
为了保护好赤水河,早在2011年7月29日,贵州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就通过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除了明确规定禁止在赤水河干流和珍稀特有鱼类洄游的主要支流进行水电开发、拦河筑坝等影响河流自然流淌的工程建设活动,禁止在规定区域内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外,还提出赤水河流域逐步实行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
云南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云南与四川、贵州已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对昭通市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从2018年起至2020年,通过三省财政共同出资2亿元、国家财政给予相应补助的方式筹集补偿资金,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方面,地方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云南省根据中央关于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相关规定,于2016年在南盘江流域开展了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具体做法是,在流域相邻州(市)就补偿基准选择、标准和方式等达成补偿协议的基础上,在两地交界处设立监测点,若水质达标则下游地区给予上游补偿,若水质未达标则上游地区给予下游地区补偿。同时,为调动双方积极性,省级财政等额配套资金对受补偿方进行补助。
这一经验也被应用到滇池治理中。昆明市副市长吴涛介绍,目前滇池流域35条河道及部分支流沟渠、58个考核断面全面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将生态补偿与保护目标相衔接、与断面污染量相关联、与保护治理相促进、与领导责任相挂钩,促进了水质有效提升、地方责任得到落实、监测网络逐步完善。”
河长制让河清水净责任到人
推进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中发现,各地都将这一制度作为河流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着河长制的落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昭通,自推进河长制工作以来,全市落实四级河长4633名,累计整合投入资金4.33亿元,开展联合执法577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87万平方米、清理河道1383.37千米,整治非法种植面积8310平方米,依法取缔、处罚违规企业55家,恢复河道两岸生态5.5万平方米。
在介绍生态保护时,杨亚林从包里拿出了两个U盘对在场的记者说,这是我们的创新——“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
这两个U盘,一个是去年用过的,另一个是今年正在用的。当地有关部门借助无人机航拍,对市级17条河流、3座水库采取航拍和地面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将存在的问题通过视频记录在案、立此存照,形成市级河长河流(水库)基本情况及问题清单视频资料,并将每一条(座)市级河长河流(水库)影像资料拷贝在一个U盘上。
杨亚林表示,自己作为总河长有U盘,昭通市每名河长也人手一个U盘。通过U盘逐年下达任务、对照考核,推动各级河长履职尽责。
贵州省明确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四大班子负责人任河长,全省3337条河流共设河长24450名,实现“一河一长”的目标。同时,还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省内江河湖库水质明显改善。
责任落实到人之外,有“贵州小江南”之称的遵义市湄潭县,更是引导全民“护河”和全民“治河”。当地对湄江流域严管河段实行网格化管理,将132个责任单位护河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文明中国茶城”创建调度会内容,形成领导带头、干部示范、群众为主体的“全民护河”格局。
同时建立奖励举报机制,引导全民监督非法钓鱼捕鱼、乱砍乱伐护岸竹木、逆生态化治理河堤、偷排直排生产生活用水等问题,从严打击破坏河道生态行为。2013年以来,湄潭县已先后查处有关河道生态案件910件,其中刑事案件74件。(王仁贵 吉哲鹏 曹滢)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